当前位置:遇见重庆 > 国内 > 正文

评级机构也应给自己打分

2018-05-28 15:14:3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近期,随着债券违约数量增多,评级机构的“提醒”也多了起来,纷纷下调部分发债主体评级。一些债券发行人的评级甚至从发行时的AA及以上级别直接被降至C级。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评级大幅下调,都发生在违约事件出现之后。部分评级机构不能预先“排雷”反而后知后觉的问题,屡被市场诟病。

对于评级机构来说,如果多次出现不能识别风险、预先“排雷”的情况,那就不是客观原因所能解释的了。据了解,此前一些评级机构对风险控制比较宽松,对债券评级普遍较高,但高评级债券却陆续出现不少违约事件。今年三四月份,多家评级机构因未审慎分析被评级主体或项目的风险信息、未实施跟踪评级等原因收到监管警示函。

对于评级机构这种“放水”行为,既有专业能力问题,更多还是因为抢夺市场份额,放松了质量管控。目前,国内评级机构竞争激烈,在国内债市违约相对较少,评级质量得不到有效检验,也没有建立市场出清机制,对评级机构无法形成有效约束的情况下,等级虚高和等级区分度不足等问题明显。

此外,国内大部分评级机构主要采取“发行人付费”模式。在此种模式下,债券发行人会尽可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评级机构开展评级,评级机构为获得更多业务也会给出倾向于发行人的评级结果,造成评级结果失真。如此这般,结果是当风险来临时,评级机构被打脸,债券发行人也将名誉扫地,落得个双输。

变革或许需要一个契机。据最新消息称,在境外评级机构可以独资公司身份进入国内债券评级市场的政策发布两个月后,标普全球评级正计划在中国成立自己的独资公司,惠誉也计划向中国监管机构申请执照独立运营。境外评级机构进入市场,有助于我国评级机构强化优胜劣汰,促进评级体系的碰撞交流,提高评级结果的可比性和参考性。

面对新契机,国内评级机构也要给自己打分,看看自己在专业能力、制度架构、管理运营、风险防控等方面与国际同行还有多少差距,又如何补齐短板,避免因激进扩张弱化自身的公信力和竞争力。监管部门和自律组织也要完善信用评级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信用评级机构准入门槛,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与债券市场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